企业上市公司避税活动 避税程度 会计税收差异2003-2018年数据 和Stata代码
说明
1、名义所得税率减去实际所得税率的差额(RATE_diff)
各公司的实际所得税率并不能很好反映其避税程度。我们使用名义所得税率减去实际所得税率的差额(RATE_diff)来反映企业避税程度。该差额越高,则企业避税程度越高。
2、名义所得税率与实际税率之差”的五年平均值(第t-4年至第t年)(LRATE_diff)
因为存在税收返还以及企业和税收征管部门的税务纠纷可能会持续好几年,所以仅仅使用当期的实际税率衡量企业避税并不恰当。为此,Dyreng et al.(2008)提出使用多期实际税率的平均值来刻画企业避税。借鉴这一思想,我们还采用了“名义所得税率与实际税率之差”的五年平均值(第t-4年至第t年)(LRATE_diff)来衡量企业的避税程度。
3、会计一税收差异(BTD)
BTD等于(税前会计利润一应纳税所得额)/期末总资产。应纳税所得额=当期所得税费用/名义所得税率=(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名义所得税率。BTD越大,意味着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越大,从而企业越有可能从事避税活动。
4、扣除应计利润影响之后的会计一税收差异(DDBTD)
DDBTD由模型计算得到:
TACC为总应计利润,等于(净利润一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总资产。u表示公司i在样本期间内残差的平均值
ε表示t年度残差与公司平均残差u的偏离度。
代表BTD中不能被应计利润解释的那一部分。
数据说明
来源:沪深A股
数据区间:2003-2018年 (LRATE_diff从2007年开始)
参考文献:公司避税活动与内部代理成本(叶康涛)
涉及递延所得税费用,BTD缺失值略多一些
筛选:
1、剔除金融行业
2、剔除税前利润总额小于等于0的样本
3、剔除了企业实际所得税率异常的样本(实际所得税率小于0和大于1)